1.范围
3术语和定义
4 编略语
5作业流程
6 工艺要求
7零部件修换原则
8竣工出厂技术要求及检验方法
9质量保证
附录A(资料性)事故汽车损伤诊断单
附录B(规范性)整车损伤等级划分方法
附录C(规范性)过程检验技术要求
附录D(规范性)关键零部件列表
参考文献
前言
本文件按照CB/T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1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规定起草。
本文件代替JT/T795-2011《事故汽车修复技术规范》,与IT/T795-2011相比,除结构调整和编辑性改动外,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一更改了标准的适用范围(见第1章,2011年版的第1章);
—更改了"事故汽车修复""弯曲变形""折曲变形"的术语和定义(见3.3.3.5.3.6.2011年版的3.333.533.6)1
一增加了"扭曲变形“"凹陷变形““破损"“断裂"“脱落""刮痕""汽车维修技术信息”的未语和定义(见3.7-3.13):
一更改了事故车“损伤诊断”要求(见5.1.1,2011年版的4.1.1):
一更改了损伤等级评定中总成(系统)的界定依据(见5.1.2.1.2011年版的4.1.2.1):
一增加了过程检验不合格的处置要求(见5.2.3)
—更改了一级损伤工检验求(见5.3.2,2011年版的4.3.2):
—增加了维修工艺的作业安全求(见6.1):
—更改了车辆解体和总成分解的操作依据(见6.2.1,2011年版的5.1.2、5.1.3);
—增加了焊接、紧固件连接、锦接、粘接连接部位的拆卸要求(见6.2.2-6.2.5):
一更改了车架/车身校正的技术依据和技术要求(见6.3.1,2011年版的5.2.1);
—增加了铝制车身结构件的校正要求和切割要求(见6.3.3.6.3.4)
—更改了车身尺寸校正要求(见6.4.1.2011年版的5.3.1);
一增加了铝制车身板件维修更换要求(见6.4.4):
一更改了焊接方式工艺、位置要求(见6.5.1,2011年版的5.4.1):
—增加了铝制件焊接要求和质量要求(见6.5.2.6.5.3.6.5.4);
—更改了粘接工艺要求(见6.5.5,2011年版的5.4.7):
—增加了锦接工艺要求(见6.5.6.6.5.7.6.5.8):
—增加了线束装配和电控单元装配要求(见6.7.5.6.7.6):
一增加了铝制车身结构件、铝合金零部件、塑料件的修换原则(见7.2、.7.5、.7.11):
—更改了车身板件的修换原则(见7.3,2011年版的6.4.6.5):
一更改了电子控制系统、照明和信号系统、线束等零部件的修换原则(见7.7.7.8,2011年版的6.76.8):
—更改了安全气囊、安全带的修换原则(见7.9.7.10,2011年版6.9.6.10):
—更改了整车外观及附件、基本参数、转向操纵性、制动性能、前照灯灯光性能、动力性、排放性能等波工检验要求,增加了检验方法(见第8寮,201年版的D.1.1d.1.5、D.2、D.3、D.5D.8):
一删除了滑行性能、汽车噪声、喇叭声级的工检验要求(见2011年版的D.4.D.9、D.10):
—增加了电动汽车、CNG和LNG汽车工检验的特殊要求和检验方法(见第8章):
—更改了整车损伤等级划分方法,增加了电动汽车损伤界定相关内容(见附录B.2011年版的附录B:
—更改了过程检验技术要求,增加了电动汽车相关内容(见录C,2011年版的附录C):
一更改了关键零部件列表(见附录D.2011年版的附录E)。
请注意本文件的某些内容可能涉及专利。本文件的发布机构不承担识别专利的责任
本文件由全国汽车维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247)提出并归口。
本文件起草单位: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所、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麦特汽车服务股份有限公司、中公高远(北京)汽车检测技术有限公司、四川省交通运输厅道路运输管理局、甘肃省道路运输事业发展中心。
本文件主要起草人:许书权、果防、刘富佳、陈潮洲、杨小奶、刘元鹏、王平、夏国强、张凯、盖方 许书军、刘建农、张杰、李白咸、干谐、王浩、胡学英、姚建亮、武卫忠、王海良、张学海、王锦瑞、邓有志、李占锋、顾平林。
本文件所代替文件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一2011年首次发布为JT/T795—2011:
一本本次为第一次修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