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产业已经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全国人大代表、阜阳技师学院汽车工程系副主任贾亮说,安徽省是汽车产业的重要基地,正积极抢抓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机遇,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集群。
今年全国“两会”开始之前,贾亮对相关汽车企业进行了走访调研,他发现,相关企业面对汽车产业向知识技术密集型转变的大趋势,存在着高技能人才短缺问题等实际情况。
贾亮认为,应当从依托职业院校和技工院校进行人才培养、汽车全产业链职工的二次培养与技能提升、提高汽车产业相关人员补贴力度、产教融合与校企合作等四个方面,加强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培养。“技工院校和职业院校在汽车领域的人才培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应当加大引进具备丰富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专业教师,特别是新能源汽车技术领域的教师。”贾亮表示,学校还应当加大投入,建设高水平的校内实训室,配备先进的实训设备,并与企业合作,建立校外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真实的生产环境和实践机会。
“在汽车全产业链中,职工的二次培养和技能提升对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至关重要。”贾亮认为,汽车企业可以建立内部培训体系,为员工提供持续的学习和发展机会。支持员工参加职业培训、技能竞赛和学历提升项目,实施技能提升计划。“为了吸引和留住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企业可以对关键岗位和核心技术领域工作的高技能人才给予高额补贴,补贴标准应根据技能等级、工作绩效和市场水平进行动态调整。”
“汽车出海”,是中国汽车产业目前最受关注的领域之一。全国政协委员翁建平认为,虽然安徽汽车出口量位居全国前列,但也存在一些堵点和挑战。因此,翁建平建议,要让汽车产业在全面开放中壮大。
翁建平说,要结合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规划,制定短期和长期的汽车出口风险防控策略。同时,要探索建立符合新形势下国内自主品牌车企“走出去”的一揽子金融支持政策体系。“比如,根据对外贸易、境外投资、产业发展等方面政策导向,争取国家层面率先在银行信贷产品创新、跨境人民币应用、金融风险补偿分担等方面进行实践创新。”
另外,翁建平建议,利用中欧班列满足国内车企出口“一带一路”国家的运输需求,酌情增加开行列数,解决供需矛盾。加强铁路、公路与港口码头的连通建设,加大水运基建的投入力度,谋划拓宽航线深度,提升航道通过能力。“建议国家加快出台动力锂电池承运相关法规和实施细则,满足企业运输需求,推动国内重要港口加快形成第九类危险货物码头作业能力,增强汽车动力锂电池运输效能。”
翁建平还希望完善退役动力电池、部分汽车故障件的进口政策和标准。“建议国家层面加快制定相关进口标准和政策,允许符合标准的退役电池回国回收利用,助力企业绿色发展,增强产业链防风险能力。”他说,可以由商务、海关等部门明确汽车故障件进口的范围、标准、流程,针对主要出口厂家建立名单管理,通过海关备案的方式,对海外少量汽车故障件返回国内给予通过。
“近年来我国成为汽车出口第一大国,但也面临诸多挑战。”全国政协委员、香港经济民生联盟监事委员会副主席胡剑江认为,要完善汽车产业出海的协作协调机制,助力中国汽车应对挑战,实现更好地“走出去”。
胡剑江建议,要完善汽车产业出海的行业协会体系,加强与政府部门的沟通协作,并建立车企与供应链的协调机制,促进资源共享与降本增效。他认为,现阶段,中国车企尽管在汽车出口数量上不断增长,但在海外的营销、服务体系建设上还相当不足,难以适应中国汽车“出海”快速发展的现实需求。
“我们要构建海外市场当地的服务体系,为中国车企提供全方位支持。”胡剑江说,要强化中国车企对外合作以及与当地机构协作、交涉能力,实现中国车企在海外更好地落地。条件成熟时,吸纳有国际化发展需求的整车制造及重点供应链企业。同时建立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定期沟通机制,梳理政策堵点,对接政策需求等。
在车企与供应链协同方面,胡剑江建议建立高效协调机制。通过该机制,促进车企与供应链各环节资源共享、优势互补,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推动车企协同出海,沟通出海计划,协调产能;加强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出海协调联动,引导供应商与车企协同海外产能布局,确保供应商资源充分调动和产能最优分配,稳定海外汽车产业供应链体系。
胡剑江建议,要鼓励行业协会、智库在主要出海目的地设立服务中心,深入研究当地法律法规、市场环境等,为中国企业提供全方位精准指导,帮助建立在地产业体系;整合当地社会资源,与政府部门、组织机构等建立广泛联系,构建共享资源关系网络。